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时常被各种纷扰所困,追求物质与欲望的过程中,心灵渐渐迷失。然而,佛教经典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,它们如同一盏明灯,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让我们的内心得以解脱和重生。

一、见一切人时,不见人之是非、善恶、过患,即是自性不动。
1. 见一切人时:意味着不论面对的是什么人,无论是亲人、朋友、敌人、陌生人,或是任何身份、地位的人。
2. 不见人之是非、善恶、过患:
不见人之是非:即是不去评判他人行为的对错。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绝对地黑与白,对与错,它往往取决于不同的观点和背景。不见人之是非,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偏见。
不见人之善恶:即不要仅仅看到他人的表面行为,就轻易地标签他们为“善”或“恶”。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,也有不足之处。我们应该尝试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背后的原因,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。
不见人之过患:即不盯着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放,因为这样做只会增加我们的嗔怒和不满。每个人都有缺点,过度关注他人的不足,只会让我们自己变得不快乐。
3. 即是自性不动:
自性:指的是每个人内在真实、不变、纯净的本性。
不动:这里指的是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,保持恒定和平静。
本句含义:当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人,保持中立和包容的态度,不去评判他们的是非、善恶、过患时,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保持平静和智慧,真正地体验到内在安宁和自由。
二、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
1. 不应住色生心:
“色”在这里指的是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,“住色”即是对物质世界的执着。即,不应该过分执着于物质世界的外表和现象,不应该让这种执着影响我们的内心和生活。因为对物质的追求和执着,往往会让人产生贪婪、嗔怒、痴迷等负面情绪,使心灵不得安宁。
2.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:
“声香味触法”是指世界中的各种感官刺激。这句话是说,我们不仅不应该执着于物质现象,也不应该过分依赖感官的刺激来产生心灵的反应。即不应该因为声音、香气、味道、触感等外界的感触,就产生过度的欲望和执着,因为这些同样是短暂的,无法带来真正的内心满足。
3.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:
“无所住”即无执着,“生其心”即生出清净、觉醒的心。即,真正的内心安宁,来自于对世间万物的超然和放下,来自于内心的无执无着。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分依赖外部的物质和感官刺激,放下执着和欲望,才能真正找到平静。
本句含义:不要被外部的物质和感官刺激所迷惑和束缚,要放下执着,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自由。这样,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得到解脱,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和满足。

三、世间之乐,无非是苦。众魔境界,愚人所贪
1. 世间之乐,无非是苦:
世间之乐:这里指的是世俗世界中的快乐和享乐,包括物质享受、感官满足等。
无非是苦:这句话并不是说世俗的快乐本身就是痛苦,而是指这种快乐往往是短暂和有限的,在追求和享受这些快乐的过程中,人们往往会体验到更多的痛苦。例如,为了追求物质享受,人们可能会经历劳累、焦虑、失落等痛苦。
2. 众魔境界,愚人所贪:
众魔境界:这里指的是由贪欲、嗔怒、痴迷等负面情绪所主导的境界。在这些境界中,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,做出愚蠢的行为。
愚人所贪:这句话表明,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过分贪婪,追求那些短暂而有害的快乐。这种贪欲会使人失去理智,陷入无尽的痛苦中。
本句含义:虽然世俗的快乐是诱人的,但它们往往是短暂的,并且可能带来更多的痛苦。因此,我们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这些快乐,不要过分追求和依赖它们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,往往来自于对物质的超然、对贪欲的克制,以及对生活深层的理解和珍惜。
四、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;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
1. 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:
这里将心比作一位工画师,意味着心有创造和描绘的能力。“能画诸世间”表明心能够映射出世间万象,就像画师可以创作出各种画作一样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我们所看到、所感知到的世间万物,其实都是心的感受,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和描绘出来的。
2. 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:
“五蕴”指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即身体、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。“悉从生”表示这五蕴都是由心生起的,“无法而不造”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,即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由心所创造的。
本句含义: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,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产生的。我们的心就像一位工画师,不断地在画布上描绘出世间万象。而五蕴作为人身的构成要素,也都是由心所生起的。因此,要想了解世间万物,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心;要想改变外界,也需要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。

五、心无挂碍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1. 心无挂碍:
“挂碍”在这里指的是内心的牵挂和阻碍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当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牵挂和阻碍时,我们便能体验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脱。这种自由和解脱来自于对世间万物的超然态度,不再执着于任何外物,让心灵得以自由飞翔。
2. 无有恐怖:
“恐怖”在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外部的恐惧,更多的是指内心的惶恐和不安。当我们内心没有挂碍时,自然就不会再有任何恐怖。因为我们知道,无论外界如何变化,我们的内心若能保持平静,我们就会很安定从容。
3. 远离颠倒梦想:
“颠倒梦想”指的是那些违背常理、不切实际的梦想和幻想。当我们内心无挂碍、无恐怖时,我们便能看清世间的真相,远离那些颠倒梦想。
4. 究竟涅槃:
“涅槃”指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和圆满。当我们做到心无挂碍、无有恐怖、远离颠倒梦想时,我们便能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。这是一种无我、无执、无苦的境界,是修行者的最终归宿。
本句含义:要想达到心灵的真正解脱和自由,我们需要做到心无挂碍、无有恐怖、远离颠倒梦想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实现究竟涅槃,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静和智慧。
六、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
1. 梦里明明有六趣:
“六趣”是佛教用语,指的是众生根据其业力或果报所分为的六种类型,即六道。这里说“梦里明明有六趣”,是指在梦境中,我们会经历到各种各样的情境,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六道中,有着明确的体验和感受。
2. 觉后空空无大千:
“觉后”指的是从梦境中醒来,“空空”表示空无所有,“大千”在这里指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万千现象。这句话是说,当我们从梦境中醒来,我们会发现之前梦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,现实世界中的万千现象也都变得空无所有。
本句含义:现实世间一切,都是是因缘和合产生,不能永恒,经过之后就像一场梦,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纷扰,都是由于执着于梦中那些不能永恒的事物。只有当我们真正觉醒,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变化和不能常住,从而放弃执着和妄想,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。

七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1. 一切有为法:
“有为法”指的是所有因缘和合而生的世间万物。这里的“一切”表示包括所有,无论大小、好坏、长短。这意味着这句话所描述的,是包括了世间万物的共性。
2. 如梦幻泡影:
“梦幻泡影”是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。梦醒则幻灭,泡影则一触即散。这表示世间上所有的事物,无论它们如何显现,其本质都是生灭无常、不能永恒的。
3. 如露亦如电:
“露”代表短暂,“电”代表迅速。这两者都是瞬间即逝的,用来进一步强调世间万物的瞬息万变和不可持久。即使是看似坚固的事物,其实也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。
4. 应作如是观:
这是对上述描述的总结。意味着我们应该这样看待世间的一切:不执着、不妄想、不贪恋。认识到所有事物的无常,才能真正地解脱。
本句含义: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,因缘起而生,因缘散而灭,因此,不要过分执着于任何事物,而应该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,对一切不贪恋,不执着,缘来则应,缘去不留,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心解脱和智慧。
八、着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为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,即名为彼岸。
1. 着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为此岸:
着境生灭起:这里指的是当人们执着于外境,就会产生得失的念头。这种执着和追求,往往带来的是烦恼和痛苦。
如水有波浪:波浪是水面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的,用来比喻心境的起伏。当人们着境时,内心就会像水面一样起伏不定。
即名为此岸:这里的“此岸”就是指的迷惑之岸。因为执着于外境,就会被迷惑,所以称为“此岸”。
2. 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通流,即名为彼岸:
离境无生灭:这里的“离境”指的是超脱外境的束缚,不再产生得失的念头。当人们能够超然物外,心境就会变得平静。
如水常通流:水流不停顿,用来比喻内心的清净和通达。当人们离境时,内心就会像清澈的水流一样,不受任何阻碍。
即名为彼岸:这里的“彼岸”指的是觉悟之岸。因为超脱了得失的束缚,获得了真正的觉悟,所以称为“彼岸”。
本句含义:
我们要追求内心的超然与清净,执着于外界会带来内心的起伏和烦恼的滋生,而超脱外境的束缚,我们的内心就能如水常通流,得到真正的清净与智慧。
相关文章:
为什么14楼不便宜(买房过程那些不能买的楼层,你听到过类似的“谎言”吗)04-02
为什么不能买黑色的床单(这4种颜色的床单不要买!)04-01
为什么车里不让放关公(关二爷也保护不了这些花样作死青年)04-01
仙人掌的叶子为什么是刺状的(仙人掌为什么能在炎热的沙漠中生存?)04-01
燃气为什么一直滴滴响(燃气安全报警器一直响怎么办?)04-01
人为什么有指纹(指纹是如何形成的?)03-31